牙齿感染竟致皮肤病变?这些问题你不能忽视!

尼娜·索珊娅 2025-04-26 养生 24 次浏览 0个评论

病例引出牙源性皮瘘

国外有个病例,一名20多岁小伙右下颌皮肤病变两年,皮肤科就诊后发现病灶源于右下颌一颗感染牙齿。今天就来聊聊牙源性皮瘘。它是牙齿或牙周组织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变,表现为面部或颈部皮肤反复渗液、红肿或小孔,是口腔-皮肤贯通性疾病。通俗讲,就是牙齿或牙周的“炎症”穿透颌骨和软组织,在皮肤上“破洞”,形成从牙齿到皮肤的“隧道”。

牙源性皮瘘的成因

牙源性皮瘘本质是“感染失控”。细菌感染未及时控制,向周围扩散穿透皮肤形成瘘口。常见原因包括:蛀牙,未及时补牙,细菌侵入牙髓引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;牙髓坏死,蛀牙或外伤致牙髓变性坏死,成为细菌温床;根管治疗失败,既往治疗未彻底清除感染;牙周病,重度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,感染扩散;智齿发炎,周围感染未控制,扩散形成皮瘘。虽然牙齿感染引起皮瘘概率不高,但有问题还是要及时治疗。

牙源性皮瘘的诊断

牙源性皮瘘诊断需结合症状、检查及影像学结果,关键是找到“病灶牙”。因皮肤症状突出,患者常首诊皮肤科,若没意识到牙齿关联可能延误治疗。出现面部或颈部皮肤反复红肿、渗液时,皮肤科医生应建议患者到口腔科排查。通过临床检查,观察皮肤瘘口位置、有无脓液,叩击可疑牙齿是否疼痛,牙龈有无瘘管等获得初步诊断,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认。口内检查可见牙冠颜色异常,口腔根尖片可见病灶牙根尖周有阴影,全口曲面断层片能看到右下第一磨牙根部放射性透射影,口腔CBCT三维成像更清晰显示感染范围。

牙源性皮瘘的治疗

牙源性皮瘘治疗原则是清除病灶、控制感染、瘘管修复。清除病灶,有保留价值的牙齿进行根管治疗,严重破坏无法保留的牙齿或反复发炎的智齿需拔除,还要进行牙周治疗。控制感染,急性感染伴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,局部清洁护理,必要时用抗生素。瘘管修复,彻底清除感染后,瘘管一般会自行愈合,复杂病例需手术清创。

常见疑问解答

皮肤瘘管会自己愈合吗?不会,不处理病灶牙,瘘管会不断排出炎症物质,无法彻底愈合。必须拔牙吗?不一定,有保留价值的牙齿可根管治疗,无法修复或无保留价值时才考虑拔牙。治疗后皮肤会留疤吗?小瘘口瘢痕不明显,大瘢痕可通过美容整形手术改善。治疗后如何护理?保持口腔卫生,用含氯己定漱口水,定期复查,防止感染复发。

如何预防牙源性皮瘘

预防牙源性皮瘘核心是早发现、早治疗牙齿问题。口腔健康维护,每天早晚刷牙,用含氟牙膏,饭后用牙线,减少高糖食物摄入,高风险人群可牙齿涂氟和用抗菌含漱剂。定期检查牙齿,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定期口腔检查和牙周洁治。及时治疗牙齿疾病,发现蛀牙等问题及时就医,根管治疗后的牙齿需戴牙冠保护。警惕皮肤异常,面部皮肤反复出现红肿等,按皮肤病治疗效果不好时,要考虑牙齿问题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属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牙齿感染竟致皮肤病变?这些问题你不能忽视!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